走進台南藝術大學,彷彿走進一間偌大美術園區般的曼妙,
幾年前記憶猶新,如今有了漢寶德紀念館,我的心更加悸動。
終於盼得了一個良機,重遊遠離塵囂的台南藝術大學,
充滿古意的校園地圖猶如一張畫作,灑落在校園一隅。
周末的校園倒是格外的萬籟俱寂,學子早已紛紛雲遊四海去,
寂靜的校園只剩下風吹過樹梢的聲音,這是凝聚美感的前奏嗎。
溪畔旁東方美學依舊屹立不墜,一條溪串連起許多座的古橋,
多年前我們便是為了古橋而來,全台哪間學校有如此的壯舉。
連校園裡的小7都充滿了東方美學,三隻上古聖獸鎮守牆上,
一旁的看板說明這是一種"科技擬古物"的手法表現,頗有意境。
再往前走些,就會看見一座方正俐落的建築物橫空出世,
上方好似有個構造被往外推出,巧妙成為建築物的一扇窗。
而紀念館的開放時間,分為一般參觀以及預約參觀,
週日則是休館,想一睹紀念館的風采就得特別留意時間。
漢堡德先生,我們比較熟知的是台灣一位知名的建築師,
為什麼會在台南藝術大學有間紀念館呢,必有箇中奧秘。
紀念館的一樓是個寬敞的休憩空間,幾幅詩畫掛在牆頭,
桌上擺放著許多的文宣品,連接起全台各地的文藝訊息。
一樓的三側有著大片的落地窗,館外的景致落入窗前,
是三幅偌大的風景圖無誤,令人一開始便有著嶄新感受。
清水模的牆壁透露出紀念館的訊息,除了一樓是服務台外,
二樓是特展區,三四樓則是紀念館的常設展區,令人期待。
走進二樓的特展區,不管是空間的獨特設計、光線的穿透力,
乃至於展出的作品,我們已經不知道發出了多少聲的哇哇哇。
象徵著人生的階梯,從室內走出室外,再延伸回到了室內,
設計概念便是出自漢寶德先生的學生姚仁喜之手,令人讚嘆。
抬頭一望,原來樓梯穿越了半空中漂浮的一個紅色空間,
這是個小盒子漂浮在大盒子裡的概念,小盒子還穿越了大盒子。
來到三樓的常設展區,介紹著漢寶德先生洋洋灑灑的一生,
牆上有一席話"那個時期的人,只要不死,就有很多故事"。
於是在漢寶德的一生中留下許多的作品,每個建築作品,
都是一段段的故事,他的一生活得精采,活的炫爛無比。
原來他也是一位書法家,成立紀念館之初,他的女兒漢可凡,
便捐贈了上百件的文物和三千多本的圖書,供後人景仰與研究。
來到了四樓,我們終於明白紀念館為什麼坐落在南藝大,
原來當年漢寶德先生,便是應教育部長之邀籌備這間學校。
他的一生致力推廣生活的美學,獲得無數獎狀的肯定,
十年前雖然離開了人世,但他的精神與影響卻是永世流傳。
南藝大成立當年因為他的創舉,造就了校園的不同凡響,
專業技術教師、音樂七年一貫學制、還有校園的古典與浪漫。
太座用手指臨摹著漢寶德先生的書法大作~樂天知命故不憂,
漢寶德先生的書法作品多了份典雅與雍容,令人心醉神迷呀。
還有一幅書法大作掛在學校圖書館的中庭上,我們尋覓去,
來到圖書館才明瞭,漢寶德以圖書館為校園核心的偉大理念。
但圖書館可能非得我考取南藝大的入學資格,才進得去了,
圖書館的典藏令我更加地好奇,把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了。
雖不能進到圖書館裏面,但充滿東方特色的外觀依舊精采,
館前的門柱、外牆的紅磚,刻滿栩栩如生的人物,像極了神殿。
原來知識的殿堂也是藝術的殿堂,我貼著透明玻璃觀賞巨作,
"鶴鳴於九皋,聲聞於天",現實國家社會是否也有詩中的隱喻呢。
圖書館後方有個小湖泊,而從小湖泊流出了一條涓涓小溪,
小橋流水便是當年我們初識南藝大的印象,多麼浪漫的校園。
我們一一品嘗橫跨小溪的橋樑,兩側有著鰲頭吸水獸的橋,
是可追朔至宋朝的古橋,工藝厚實中帶著柔美,名為同安橋。
稍微離我們年代不遠的是敘斯橋,橋身刻有民國24年造,
當年古橋是如何從原地拆解搬運再組裝,又是另一門工藝。
除了石橋之外,還有一座雖非古橋但卻獨樹一幟的木橋,
而悠悠小溪猶如學子的生命之河,讓求學生涯豐富精采。
第三座的古橋與第二座同樣來自浙江慈谿,約元明之際建造,
但它的故事可能被遺留在浙江當地了吧,它的名字叫"無名"。
回程時我向家人提及,藝術殿堂好像不需遠行,一昧跟風出國,
其實在自己的家鄉俯拾即是,當藝術走進校園,美學則長留我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