宮後街,一條從清朝保留至今的路名,說不盡的故事,
永樂町,一個日治時代的行政區名,府城鬧區中的鬧區,
鼓茶樓,一場精采絕倫的演出,看戲喝茶呷飯聽故事。
位在宮後街的永樂町鼓茶樓,躺在台南口袋名單已多時,
今天終於要來擊鼓...但不伸冤的一睹芳澤,太令人期待。
一進門口,紅磚牆上已經將這棟樓房的身世表露無遺,
首任屋主是經營金物(打鐵舖)的許池丰先生,回憶滿滿。
樓房140年來歷經多人轉換,曾經風華也曾經荒蕪過,
直到2017年由十鼓文創接手改裝,昔日風采再次見人。
樓房原本三進兩落的格局被保留了下來,前店後廠的模式,
也被運用得淋漓盡致,戲還沒開演,已經讓我們大開眼界。
我們被領上了二樓,彷彿在武俠小說客棧看戲的場景,
一顆比人還大的燈籠懸掛在樑上,猶如一輪明月掛天上。
當我們坐定後,服務人員替每位客官遞上了一杯熱茶,
印著鼓字的椪餅早已在桌上等待,一茶一餅完美結合。
演出的舞台與座位區是樓房的第二進,而第一進的空間,
是個生活美學區,兩進的長度已經讓我感到無比的訝異。
案桌上的竹籃子裡擺滿了火柴盒,猶如歲月流逝的痕跡,
火柴盒上的芳名早已從人們記憶消失,也許會留在青史裡。
再回到座位區時,服務人員已經陸續的將餐點一一送出,
前一天鼓茶樓就已寄了封信件詢問餐點選擇,效率傑出。
我們三個人事先已選了不同的套餐,蔗香筍干排骨、茶香荷飯、
和古香虱目魚,另外還有Q麵和素食可選擇,頗有客棧多元風味。
其中的古香虱目魚,除了是台南在地的特色食材之外,
其實也跟演出的劇目有關,肯定是鼓茶樓的人氣餐點。
節目開演前,螢幕出現了我們以前似懂非懂的椪柑傳說,
"吃3個碰餅,等於吃一隻麻油雞",所以碰餅又稱為月子餅。
開場的第一幕,就從400年前趕走荷蘭人的鄭成功說起,
雖然鄭成功前後在台僅400多天,卻留下了無數的英雄傳說。
桌上的虱目魚相傳就是由鄭成功所命名,演出帶點戲劇效果,
將命名的經過,透過幽默手法表現出來,什麼魚~虱目魚~。
在下你就有所不知了,說到端午節可別只想到屈原而以,
端午節吃蚵嗲的典故,居然也跟鄭成功有關,真的假的。
而十鼓劇團出身的演出,除了說得一嘴的好故事之外,
敲鑼打鼓,舞槍弄刀的功夫也很了不得,保證值回票價。
演出結束之後,還有剛剛演出的主角帶著大家做導覽,
從樓房的身世與格局,到後來十股文創接手的點點滴滴。
牆壁上有許多"金同成"的照片,猛然一看會以為是林百貨,
但細細端倪會發現金同成是一整列的商行,當年可名冠一時。
但我們似乎只記得林百貨的風光,卻忘記了金同行的風華,
鼓茶樓的另一個演出劇目,便是與金同行息息相關,期待。
最後還特別的介紹這條宮後街臥虎藏龍的故事,你很難想像,
當年宮後街可是人聲鼎沸,茶樓酒肆林立,如今已歸於平靜。
也許夜間還有點喝酒聲的回音,宮後街19號,據導覽員說明,
就是當年台南三大酒家之一的"醉仙樓",現在是間嶄新的酒吧。
導覽員也提到同樣是三大酒家之一的"寶美樓",如今成了多那之,
但這家可是全台僅有賣酒精飲料的咖啡館,讓酒的印記繼續流傳。
一間樓房,一頓餐食,一席演出,一段導覽,在鼓茶樓完成了,
喚起了我們對於府城悠悠四百年的想像,這個城市太有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