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四季不停的更迭,每一段的在地故事也是不停的演進,
曾經的滄海桑田,幸運的,如今成了後人追憶的美好故事。
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便是在後人的努力之下,成為一個新故事,
而過去這裡的豐功偉業,也被盡力地以看板的方式保留了下來。
而園區的場域屬長條狀,沿著隆田車站所延伸的鐵軌方向而生,
主要分為北倉、南倉、和考古區,另外還有些許的公共藝術品。
老故事成了新生命,我認為這便是台南最有魅力的地方,
新舊浪潮激起的浪花,讓人在舊故事裡體驗出新的意義。
南北倉皆以"嘉南大圳地景劇場"為主題,將嘉南大圳視為舞台,
展現出大圳的生命力,而我們從較靜態展出的北倉開始參觀起。
提到嘉南大圳,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日本人應該就是八田與一,
但這裏特別介紹了八田與一的表姪伊東哲,有幅他們共事的合照。
伊東哲本身是一個畫家,來台期間完成了多幅嘉南大圳工事圖,
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,明白當年嘉南大圳栩栩如生的開墾畫面。
而在學習大廳裡則是有許多圖像、機械、水利、繪畫等小遊戲,
讓每位小朋友透過小遊戲了解嘉南大圳開墾的故事,寓教於樂。
你可以化身一位水路小畫家,拿一張透明紙,挑一張建築圖,
在透光的桌子上描繪嘉南大圳的工程圖像,完成後將它帶回家。
而水利的興建,恐怕就不是一位小朋友可以獨力完成的了,
團隊合作造就了嘉南大圳的成功,讓小朋友體會團結力量大。
北倉最受人注目的肯定就是這座伊東哲公園,也就是沉浸式劇場,
穿過一個隧道後,忽有然開朗的衝擊,畫面確實令人震撼不已。
站在比人還要高的布幕裡,猶如身歷其境的站在嘉南平原裡,
冷氣空調徐徐吹來,彷彿嘉南平原的微風拂面而來,讓人舒暢呀。
這一系列的沉浸式劇場的演出共有13分鐘,不僅有白天與黑夜,
甚至還可以揮揮手、踩踏地面、輕碰牆面,與畫作產生互動喔。
而南倉就是比較動態的展出,一進門就會看見一個大轉盤
這是一個沉浸式音場,名為大圳混音場,瞬間成為一位DJ。
"水路柏青哥"就是一個超大型的彈珠遊戲台,頗受遊客歡迎,
但它則是有名額與場次的限制,等待是為了一擊必中的快感。
圍繞在水路柏青哥四周的,就是一個讓你變成彈珠的溜滑梯,
也許是讓小朋友想像水路通暢的時候,讓人一路暢通的快感。
南倉裡還有一個"地景跳格子",在等待水路柏青哥的時候,
這個遊戲便是最佳的填空時間,讓你可以無限次的跳格子。
但是這個跳格子可不是隨意的亂跳一通,考驗著記憶力,
你必須記好遊戲開始前的顏色,大人其實也玩的不亦樂乎。
緊鄰著南倉的建築裡,還保留著幾面瀝青塗滿牆的原始風貌,
巧妙地融入了展出的一環,老房屋新生命,一向是台南的強項。
我一路往南側漫步而去,發現了一個公共藝術品"瞰水丘遊",
不鏽鋼鏡面的排列正是珊瑚潭輪廓,彈跳小丘則是最佳的制高點。
透明玻璃屋的位置是地磅室的舊址,在園區還是轉運站的年代,
不知經手過多少內外銷的鹽,雖然如今功成身退,後人只能緬懷。
值得緬懷的還有這個"四鐵共構"的老照片,超乎我們的想像,
除了台鐵、鹽鐵、糖鐵之外,還有運送建造水庫機械的"水鐵"。
與樹共生,是一場樹與屋的對抗,還是一場樹與屋的合作,
現階段看來是彼此互相照應,這非得在老屋才獨有的韻味。
老屋的後方是一系列台南考苦中心的場域,還能親自參與,
其實這裡是個戲沙池,挖呀挖,好像跟考古也沒太大的差別。
"隆田考古展示室"2009年開放時,以展示南瀛考古為主要內容,
也就是透過考古遺物,介紹了台南地區先民的生活,意義非凡。
考古室的另一側有條流動的水圳,特別引進嘉南大圳的水,
遊客可以在水圳裡嬉戲,只是來了場大雨,老天已給了一身痛快。
復古的紅磚牆,和依稀可見的筆直軌道,乘載過多少的使命啊,
轉運站如今華麗轉身,慶幸的是有人願意將它的精神保留下去。
最後,我站上的了園區的觀景台,地圖標榜著"神祕"觀景台,
普悠瑪飛梭式的劃過清綠稻田,我想神秘就是對塊土地的悸動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