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吳園"故事的開始是清道光年間吳姓商人因經營鹽業致富而所建立,
而"吳園"之於我們故事,則是十來年前我們夫妻倆拍攝婚紗的庭園,
已近200年的吳園,乘載著吳氏子孫的興衰,抑是許多新人幸福的搖籃。
已經許久沒有回來吳園,特別選的一個上班日的早晨來訪,
被高樓大廈擁抱的吳園,特別顯得靜瑟,像是沙漠中的綠洲。
也許今日的吳園已經沒有當年恢弘的規模,但斑駁的圍牆,
也許能透漏些歷史的印記,沿著圍牆往前走即是台南公會堂,
當年抑是吳園的一部份,也許無奈也許是務實,已轉作他人。
儘管目前只保留下閩南式平房九間,歇山式四角涼亭一座,
六腳攢間涼亭也一座,假山和水池相依在側,但你可能有所不知了,
這裡可是與板橋林家花園、新竹北郭園和霧峰萊園,並稱台灣四大名園。
雖然現在只剩下小小一塊的江南風情,但視角抓的好一樣精采,
當年我們就是穿著"韓服",倚靠在這欄杆,擺出幸福的姿勢,
我知道你有疑問,我到現在也是還沒參透,為什麼是穿著韓服呢。
也許就像吳園背後的高樓大廈令人唐突,像是穿越時空般的劇情,
現代建築圍繞著古代建築,穿著韓服的人卻出現在江南庭園中。
無妨,既來之則安之,我們就好好欣賞涼亭的首首詩篇,
而且多以台南元素為主題,看來時空終究回到當今的台南。
2018年吳園多了一位新朋友,在其中一間屋子裡,
成立了"王育德紀念館",來的時候恰巧不開放,無緣見識一番。
但王育德是何許人也,所幸現今網路四通八達,無所不知,
他可是對於台灣文化與民主運動貢獻良多的台南人,故建此紀念館。
沿著長廊往前漫步,會來到一處名為"吳園庭榭",
當年我們就是從公園路上的婚紗店穿過小巷,進入這個側門,
當時第一次來這確實也大開眼界,高樓大廈裡何來的江南庭園。
最後我走到吳園的觀景樓,將吳園整體風光一覽無遺,
像不像一幅雅致的江南庭園,漫步其中是多麼的愜意啊。
緊挨著觀景樓的即是台南公會堂,後方較低的建築是表演廳,
前方較高建築的是史料館,但當年都是吳園擁有的一部份。
我們來到公會堂的正面,前方就是熙攘往來的民權路,
我從公會堂的門口經過了無數次,但今天還是頭一次逛大觀園。
而公會堂建築物本身就是一門值得玩味的建築藝術,於1911年落成,
仿"愛奧尼克"式的附壁方柱,承接拱心石與牛腿托架,紅白相間,頗富饒趣。
而正門的上方則是氣勢雄偉的馬薩式屋頂,像是為公會堂戴上一頂帽子,
特別的顯著,每次從民權路經過總是忍不住的轉頭看他幾眼。
後方的表演廳屋頂開了三個老虎窗,提供屋架通風調節,避免水氣侵害,
燻瓦屬日式風格,那麼說,公會堂不就是一件日洋融合的建築風格囉。
門口旁有一幅"我行,我樹"的看板,細數著吳園與公會堂四周的樹木,
夯不啷噹十來種,尤其是在吳園池畔旁種了一棵南洋杉,獨樹一幟。
如果想把吳園與公會堂的創建與興衰一次參的透,那就進來史料室,
這裡有豐富的歷史資料,而且可以好好感受這百年的建築風味。
有時我常認為有豐富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台南,本身就是一個大博物館,
街邊的一道城牆,路上的一棟建築,都有引人入勝的豐富故事。
我繼續往公會堂側邊走去,這裡出現了一口百年古井,
但怎麼看都沒有古意,別誤會古井位在地下室,地上部分為新作 。
這裡還有一間知名的建築物"柳屋",建於日昭和9年(1934年),
是當時頗負盛名的日式食堂,木造魚鱗板外牆,十足日式風味。
但目前柳屋是旅遊諮詢中心,展示著府城古蹟的新舊照片,
日式料理也變成府城伴手禮的展售中心,時代總不動更迭與邁進。
逛了吳園與公會堂一圈,真的有時空交錯之感,有洋式,有日式,
更有中式的江南風情,但通通被高樓大廈所圍繞,你何不也來穿越時空一番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