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高雄的田寮到台南的龍崎、左鎮,這一片童山濯濯的白堊地形,
像是來到了月球表面一樣,記得小時候去"高雄月世界"的時候,
還看到有人正在拍攝著武俠片,飛過來飛過去的,
這特殊的地理景觀確實是一趟可以寓教於樂的地理課程。
今天來到的是在台南龍崎的"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",
有別田寮與左鎮那邊隨處可見的土雞城,這裡打造的是水土保持的教學園區,
也對,沒有植披覆蓋的土壤,最怕的就是大雨來時將土壤都沖刷掉了。
進到教學園區前是一片當地社區的農特產攤,也是維持園區的經濟命脈之一。
要進去園區的地方也是整個園區的制高點,先拍個園區美麗的風貌,
只是這白堊地形似乎還長了不少的樹木,這是水土保持的功勞嗎?
園區還有一個相當特別的地方~在地文化展示館。
就是這位"草地博士"創作在地文化與藝術的地方,有一種高手在民間的感覺。
除了這些藝術作品之外,人多的時候還會表演"四句聯",
這個學校課本學不到,只有來到這裡才有機會學到的鄉土教育。
好吧,開始今天的水土保持教育課程吧,一開始的路是很好走的。
後面的路就不一定了,是應該說跟人生一樣,總有起起伏伏嗎。
有點扯遠了,只是我把園區各樣的路徑,呈現給大家看。
走近了湖邊,拍拍這不可能清澈,但還算風光明媚的湖景。
這個涼亭我覺得是整個園區最特別的地方,怎麼說呢,進來瞧瞧。
首先涼亭的正上方,似乎有不少那位草地博士的大作。
神奇的是這個涼亭還跟整個湖的水理演算有關,真是太有才的發明,
公式看的不是很懂,但簡單的講就是水土保持功能的一環。
站在涼亭裡面,其實湖面的高度跟我們的視線相差不遠。
說的更清楚一點,其實涼亭蓋的比湖面還要低的,為什麼這做呢。
排洪就是涼亭的另一個功能,這種水中涼亭的景象,還真的是蔚為奇觀。
過了涼亭再一直走,似乎已經是無法再往前了,但記得幾年前來這裡,
這個坡道往上走,會看到所謂的"小長城",沿著陵線走真的是有幾分的味道,
但現在路徑已經斷了,問了一下工作人員,是缺少經費,不知何時才會修復完成。
一路走來還真的有許許多多的水土保持設施,
這個廢輪胎邊坡處理工法,就是將廢棄物有效利用的優良教材。
還有一個水土保持草類觀察區,土壤有了植披,自然比較可以避免沖刷。
只是好多的草類植物似乎都沒有聽過,只能說這又是另一門的專業了。
這個"瓦片溝"也是相當的有創意,利用小小的落差來達到消能的目的,
除了是老建材的新用法之外,又能跟泥岩的顏色融合為一。
這個石籠護坡的工法就很常見了,對付土石流有強力的功用。
這個工法也跟石籠護坡有些類似,水可過,但土壤與小石子不可過。
好像整個園區水土保持的不錯,要看到童山濯濯的白堊地形好像不簡單,
只好多走幾步路,來到這在地球上的月球表面。
一直往前走路又被封了起來,這個路口就是去"小長城"的另一端。
回程時,在離牛埔泥岩園區不遠的地方,有一間製麵廠,
老是聽聞"關廟麵"的名聲,當然也吃過不少,但製麵廠倒是不曾來過。
製麵廠的對面居然停了一艘飛碟,在牛埔泥岩園區遠遠的就看到了,
雖然它只是充氣式的,也不知用意為何,但跟整個景觀搭的完美極了。
製麵廠相當的顯眼,這荒郊野嶺,有一間大大的鐵皮屋和大大的招牌。
這帶點皺褶的關廟麵,就是麵的一大特色,
我不知道製麵的工序如何,但曬麵好像就是常常看到的一道程序。
直直的曬,有點像是在金門旅遊時看到那風乾中的麵線。
攤平著曬,曬完之後,麵也就跟著的定型了。
等待日光浴的麵,製麵廠原來也是一種靠天吃飯的行業,還真辛苦。
"數大便是美"的曬,美食的背後不知是多少的汗水所累積出來的。
製麵廠裡堆疊著不少有包裝和沒包裝的,這個行業似乎是很耗費人力的。
雖然是工廠,但還是有零售的,各式各樣的,相當多的種類。
我挑了一包右側的關廟麵,準備回家慢慢地品嘗,
來過製麵廠後才知"誰知碗中麵,條條皆辛苦"呀~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