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的緣由,就由天壇廟旁這面大約有5公尺寬的牆面說起吧,

牆面上依序介紹著天壇 、北極殿、鶯料理和原台南測候所的典故,

尤其多次提及了"鷲嶺"一詞,不免令人心生興趣,只想往故事裡一探究竟,

我將牆面分成了四個畫面,第一個畫面是有台灣首廟之稱的天壇(天公廟)。

IMG_3622.JPG

起先此處只是明鄭時期(1661~1683)祭天的平坦空地,習稱"天公埕",

延續而來的,府城居民每逢玉皇大帝聖誕,都要來此處向上天禱告祈福,

一直到了清咸豐四年(1854年)官民才在空地建廟立壇,稱作"天公壇"

IMG_3678.JPG

也因為台南開發的早,從荷據、明鄭,一直到後來的清領時期,

很多風俗文化或建築等,皆為全台首創,所以天壇有台灣首廟之稱號,

指的是全台灣第一間天公廟,而台灣第一間廟是位在台南新化的"大道公廟",

台南另外還有"全台首學"孔廟,作為全台開基的廟宇更不計其數。

IMG_3681.JPG

而高懸在天壇廟裡的匾額有些也是大有來頭的,其中最為特別的,

當屬這一件"一字匾",大概這輩子沒看過這麼蒼勁十足的匾額,

看似簡單無比但卻又深具含意~千算萬算,算不到天一劃,

與城隍廟的"爾來了",竹溪寺的"了然世界",並稱府城三大名匾。

IMG_3671.JPG

牆面說的故事第二個畫面,描述著是每逢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的盛況,

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的朝拜我能理解,天公金推積如山又是怎麼回事。

IMG_3625.JPG

真相只有一個,我帶著柯南的精神追根究柢,選的正是天公生當天

有來感受過神威的人就知道,天壇其實位在忠義路的一個巷弄內,

當天只見信徒自四面八方湧入,別說廟裡人潮,方圓百公尺內也動彈不得。

IMG_2401.JPG

在案桌上已呈現天公金推積成小山的模樣,信徒們對於上蒼的感恩之心,

完全沒有上限也沒有不捨樣,只盼來年上蒼仍舊能保佑闔家平安與豐衣足食。

IMG_2407.JPG

原來堆積成山的天公金是真的,而幾乎將廟前照壁遮住的驚人情況,

也與牆上的畫面如出一轍,哇~人生難得能見幾回如此盛況啊~

IMG_2409.JPG

牆上第三個的故事描述的是北極殿,在距離天壇不遠的民權路上,

"鷲嶺"就是昔日台南老城區內地勢最高的地方,約在天壇和北極殿之間,

當地有句諺語"上帝廟埁墘,水仙宮簷前",意即北極殿的階梯,

與水仙宮的屋簷同高,反映出兩處地勢上的落差,約14公尺高。

IMG_3626.JPG

我循著指引來到北極殿,主祀著是玄天上帝,興建的年帶雖不詳,

但廟裡有寧靖王落款的匾額,推敲應自明永曆23年(1669年)前即已存在。

IMG_3652.JPG

我在廟裡虔誠的膜拜後,開始找尋"鷲嶺"的歷史印記,

果不期然在正殿的上方發現惹人注目的"鷲嶺古地"匾額,

但對"鷲嶺"一詞懵懂的人,恐就遺漏了府城舊時光的想像。

IMG_3656.JPG

北極殿有個與全台廟宇不盡相同的特色,就是廟裡的柱子皆漆烏黑,

且無盤龍,下方牌子有位教授詳加說明,因非祀明帝之宗廟,故無龍柱,

且因主神為玄天上帝,為北方之神,在五行中屬水色黑,故柱為烏黑,

真是長知識了,下次來到北極殿不妨多加留意,"烏柱"的奧妙之處。

IMG_3657.JPG

牆上的第四個畫面描述的是天壇後方的"鶯料理"與"原台南測候所",

皆為日治時代所興建的建物,同屬鷲嶺古地一帶,來天壇時可順帶一遊。

IMG_3629.JPG

說起鶯料理,又是一段高潮迭起的故事,曾歷經風華後又頹圮不堪,

曾經是日治時期的高級料亭,因四周有許多重要官署和公共建築,

成為政商名流聚會的場所,有"台南地下決策中心"之稱,可見其重要性,

後來國民政府接收,曾一度為台南一中宿舍,後因長期閒置荒廢,面臨拆除。

IMG_3645.JPG

直到2012年由台南市政府著手規劃成開放式廣場,並於2013年底開放,

將昔日寬闊雅緻的庭園景觀與日式建築空間,重新呈現給民眾參觀。

IMG_3635.JPG

2016年台南市政府為活化空間而公開招標,後由阿霞飯店集團得標,

阿霞飯店便將已消失的"表棟",重建成新生的"鷲嶺食肆",

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,名稱則是有鷲嶺古地且海拔14公尺的意涵。

IMG_3638.JPG

現今的鷲嶺食肆一樓是販售輕食飲品,二樓則是文藝空間,

而前方的庭院則是有著濃濃的日式風味,小橋流水,奇石異木,

令人有"一秒到日本"的錯覺,而且都是可以免費入內參觀的。

IMG_3639.JPG

除了欣賞日式庭園的風光之外,鶯料理裡另有"中棟"和"裡棟",

雖然建築物中規模最大,最精美的地方多已坍塌,但我們還依稀可以,

欣賞日式建築主屋頂餔設薰瓦,屋脊以鬼瓦收頭,其遺留的建築之美。

IMG_3633.JPG

接著往湯德章公園的方向走,就會發現一棟造型奇特的建築物,

它便是"原台南測候所"(1898年),它有高12公尺的圓柱形風力塔,

下方則是18邊形的辦公空間,台南人則對它有個有趣的稱呼"胡椒管",

是日治時期第一批5座氣象建築之一,台灣氣象觀測能力因此往前邁了一大步。

IMG_3649.JPG

我循著天壇旁牆上的指引,將這四個地點走了一遭,繞了一圈,

依稀這就是"鷲嶺古地"的範圍吧,現今的模樣已經看不出有何高低之差,

就像現今的人們對於"鷲嶺"一詞早已模糊,我們何不再次的溫故知新,

因為鷲嶺這處的高地,而發展出的風土民情 歷史文化與建築背景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史達先生 的頭像
    史達先生

    史達先生的玩樂人生~漫步在台南

    史達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