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葉石濤真不愧是與台南連結性最高的文學家,怎說呢...。
"葉石濤文學紀念館"前有孔廟後有台灣文學館,現在左右又各有美術館一二館,
在這十字形的文藝座標下,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就在十字型的中心點。
所以註定了葉石濤是台南文藝的光芒所在,他自16歲起即開始創作,
從日文小說寫到中文小說,從文學創作寫到文學評論理論,
60幾年來的寫作生涯,作品琳瑯滿目,獲獎更是不勝枚舉。
這一席話大概是被引用最多,來讚美台南適合移居的文字,
從文學、旅遊到商業,放上這一席話,意境頓時提升了不少。
走吧,進來參觀吧,門口有張葉石濤與王育德合影的海報,
有一系列對於台南這塊土地的講座,甚至走訪巷弄文學,
而王育德也是台南出身的作家,亦同樣在228中有遭受迫害的過往。
"我心裡的浪漫之蟲從未死去",好有詩意的一句話,就佇立在文學館的門口,
烙印在一塊淡紫色的木板上,猶如是來至葉老靈魂深處的一句話。
櫃子裡有許多葉老與台南的記憶,有台南州立二中(現台南一中)的傑出校友,
也有與2000年同樣出身台南的陳水扁總統的合影,深刻的台南痕跡。
2003年,葉老已經近80歲了,他的信念從年輕秉持到老,
尤其將文學比喻成鹽更是獨到,看似微不足道,但少了它卻有礙健康。
好可觀的著作之牆,60年來馬不停蹄的創作,
留下的是小說、散文、評論、翻譯,更重要是他對這塊土地的情感。
館內坐落著一幅葉老的文學地圖,標註了他過往文章描述的痕跡,
舉凡蝸牛巷、林百貨等,在文學紀念館這一帶留下他許多的身影。
一樓有個角落,寫著一段話:一個作家,不懂音樂,算什麼作家。
他後面又補充說:不過,作家第一重要的事不是音樂,是哲學。
也許我們能參透他心中的作家、音樂家和哲學家的重要順序。
我走上了二樓,三個房間外以一個走廊來連接,這棟建築的前身,
是日治時代的"山林事務所",所以不僅有紅磚黑瓦的外觀,
或是木製地板的內裝,跟常見的日治時代建築風味極為相似。
走廊上有一幅"葉石濤文學地圖",有分為入門路線和進階路線,
如果你能將葉老的文學一一品嘗,再來走訪文學路線一定相當過癮。
二樓有的房間,是模擬葉老淡然生活的起居空間。
有的則是像是研討文學的地方,清幽淡雅。
我們嘴裡常掛著葉老的名言(這是個適於人們作夢、幹活.....),
何不就安排個時間,來文學館仔細品味葉老文學的在地情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