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平區離我們居住的東區算是有點距離,平時去的機會並不多,
但只要有朋友來台南玩,一定指明要去安平老街看看,屢試不爽,
如果是停在較遠的那個停車場,一出來首先看到的景點就是"安平小砲臺"。
安平小砲臺(或作安平小礟臺)名稱的由來,
是相對於俗稱"安平大砲臺"的二鯤鯓砲臺而來的,
也就是我熟知的億載金城,也是安平的大景點之一。
興建的緣由跟第一次鴉片戰爭有關,清廷為了增加台灣的17處海防,
於是建造了防衛的砲臺,這裡便是其中之一,
雖然現在的遊客鮮少人為他停留,但當年也是身負重任的。
感傷也無用,時間就是一把無情的刀,身懷大任不再了,
卸下要職後,現在倒成了釣客悠然自得的小小世界。
接著我們來到了盧經堂古厝,他是日治時代經營砂糖和煤油的富商,
這裡就是他的官邸和商號辦事處,據說當年商辦的範圍更大,
門前臨港灣,甚至運輸船可以直接開來這裡做起生意來。
在2005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,2014年修護竣工,被賦予了新生命,
連門牌都煥然一新了,成了有著當地濃濃特色劍獅的首富傳奇。
然而過去的首富傳奇,經過了時間的淬鍊,傳奇已成回憶,
連過去的大宅院,現在只成了二落帶兩伸手合院的格局。
現在的盧經堂厝供人參觀及辦活動,過去的中堂成了抓週的場地,
在傳統的建築裡從事傳統的古禮,也倒是恰到好處。
東廂房過去的用途我不知道,倒是現在文房四寶擺上書桌,
別有一番風味,但我們也只能從窗外遙想當年的盛況了。
前院裡也少了當年商辦的忙碌,現已是小水池與許願樹的一派輕鬆。
走出了盧經堂厝,才發現外面的牆面畫著一幅"安平藏寶圖",
按圖索驥一一踏查也許就能對安平地區有進一步的認識。
離開盧經堂厝往老街的方向走,但南臺灣的太陽確實令人印象深刻,
看到的第一家帽子店,大家就先買了一頂草帽消消暑氣,
如果有看到賣夾腳拖的,我想我大概也會立刻衝過去吧。
有草帽戴,逛老街的興致提高了一些,尤其遇到了遊戲攤。
逛到了吃飯時間,吃什麼呢,這附近實在有太多的小吃可供選擇,
我們選擇了離天后宮不遠的"古堡蚵仔煎",
來安平那麼多次我們也是第一次進來,
看板倒是做的很吸引人,60年老店,也有"食尚玩家"的加持。
菜單上就是以蚵仔煎類的餐點為主,並沒有其他像是棺材板,
或是安平老街很常見炸餛飩這類的當地小吃,相對選擇性較少。
也無所謂,既然人家敢以蚵仔煎當作店名,當然就是要點來品嘗。
我點的是綜合煎,所以有蚵仔和蝦子,餡料算是還不少。
也點了一份燒肉飯,這塊肉片滋味算是一般般,
而且也沒有什麼配菜,不太合我喜歡吃的口味。
台式泡菜,出門在外總是要來點青菜,沒有青菜只好點泡菜。
靠海的安平當然也得點些新鮮的海鮮,蛤仔湯和魚肉湯就是不錯的選擇。
用餐完成後,我們再次回到老街晃晃,到了假日一樣是人山人海樣,
我在某一巷弄的路口看到珍貴地圖,這大概是"巷子內的人"才畫得出來吧,
所以這次我們刻意繞進巷弄裡,看看能不能在巷弄間發現什麼新天地。
走進來立刻發現了一家手拉坏體驗場,我記得在台南孔廟旁的巷弄內,
也有一家類似的體驗旅遊,可幫你代燒,也可以幫你郵寄回家,
如果你時間夠的話,不妨替自己打造一個藝術品吧。
玩的人有大人也有小孩,尤其大家聚精會神的在替自己的作品上色,
應該是個很有成就感的體驗,尤其是在這文化底蘊濃厚的安平完成的。
往前走,有一家的"門牌"吸住了我的目光,是阿嬤的雜貨店。
旁邊就是阿嬤大酒樓,真是超級巷弄間的美食,
看那報章雜誌報導的篇幅,饕客想必是聞香而至。
但我們的肚子已經被蚵仔煎給佔據了,這裡的辣乾麵好像相當出名,
只能唱著"相見恨晚"離開了,坐在古樸的院子裡用餐,應該別有滋味。
再往巷弄走了幾間,小朋友的電力似乎已經耗盡,
巷子內的藏寶圖才走了一小步,就當作是個起點吧,
如果你也厭倦了老街的喧嘩吵雜,不妨走進巷弄品味安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