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法院,十之八九的百姓大概都對它們沒有太好的印象,
今天我卻殷殷切切的能夠進到法院,一睹法院裡的奧妙之處。
而司法博物館在2016年開放參觀的前身,約莫90年的時間,
作為台南第二代的地方法院,"西洋歷史式樣建築"屹立府前路,
忍不住多看一眼,此時期台灣重要的公共建築莫不披上洋式彩衣。
更往前說,明鄭時期這裡可是一處馬兵營,清朝時期轉型住宅區,
後來成為台灣通史作者連雅堂家族的住所,再後來,日本人徵收了。
參觀的民眾依照往例習俗只能從西側門進入,東側門是法官專屬,
而空蕩的迴廊,彷彿都聽的到針掉落地面的聲音,溫度瞬間下降。
幸好出現了一張導覽圖,深怕一不留意就走進拘留室裡,
登記好今天的貓道導覽後,我開始探詢司法博物館的貓膩。
從老照片中會發現西側建築的上方有座"天塔",但現今已不存在,
創作團隊利用複刻作品與下方反射玻璃,想像天塔消逝前的存在。
我先從離天塔最近的特展參觀起,溫柔的堅定~女法官協會特展,
法官時常幫女性同胞爭取權益,原來女法官也在捍衛自己的權益。
這裡敘述了國際女法官協會成立的緣由,而我國在國際打壓下,
又是如何實現"通往正義之道",奮鬥與堅持終於成就了非凡之路。
往另一個特展去時,發現了中央走廊上有個特殊構造~採光井,
利用採光井內部鏡子反射的原理,讓無窗的中央走廊大放光明。
特展之二,是日治時期台南地方法院院長的介紹,洋洋灑灑,
日治時期,日本人在台灣許多制度的建立,確實幫助台灣前進。
歷任院長的生平與任內推動的變革,被詳盡的記錄了下來,
他們就像一場司法改革的接力賽選手,一棒接著一棒奮鬥。
另外日治期間司法制度的演變,特展也不打算讓你空手而歸,
更有許多當年時空背景下產生的命令,值得好好的端倪一番。
特展之三是"權力,你哪位?",憲法解釋與判決背後的小故事,
其實也就是圍繞在身旁的權力,你有讓你該有的權利睡著了嗎。
透過圖卡與道具,讓參觀的人潛移默化的了解每個人的基本權,
每個人的家應該是什麼模樣,政府又如何完整的保護每個人的權力。
當然一路以來的畢露襤褸,也絕非百姓信手捻來就有權力,
那是多少先賢拋頭顱灑熱血爭取而來,社會運動推動了進步。
往上一階層如果還有法律實行的矛盾,那就交由大法官解釋了,
電視新聞上常聽到的大法官解釋文,原來就是這本厚重莊嚴的書。
基本權就像是空氣,很重要但卻是難以形容基本權的輪廓,
沒關係,這裡有大法官對於各種基本權的解籤,頗有助益。
看看我抽的工作權籤詩是什麼內容,大吉,工作運一年都爆棚,
真慶幸我的職業不是(大)法官,一年工作量都爆棚那還得了。
還在慶幸的瞬間,眼前出現了博物館內的一道"木摺牆",
百年前鋼筋混擬土未出現前,工藝技術讓人看得嘖嘖稱奇。
緊接著我們來到的第二法庭,是有關認識法院與法庭的常設展,
普通法院與專業法院的審理制度又何不同呢,這裡說給你聽。
庭上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四位法務人員,有何不同的身分呢,
從左到右是日治時代的檢察官、判官、書記、辯護士,清楚可辨。
第一法庭現在則是"調解的歷史"常設展,追溯到清領與日治時期,
其實都有類似調停的單位出現,其目的無非都是想讓雙方握手言和。
第一法庭的空間比第二法庭小的多,但可能與你我更有切身關係,
訴訟之外的紛爭解決機制,也許我們更應該略知一二,大事可化小。
第三法庭的常設展就顯得格外的肅殺氣息,四周牆上高掛布條,
寫著句句悲憤的字眼,這個法庭便是審理過著名的焦吧哖事件。
"百年的山谷悲鳴",當年事件發生與審理下,遺留下了永遠的痛,
非自然死亡與後續被判死刑者約莫四千四百人,山谷間的大悲劇。
第三法庭的對面或許可以稍微平復一下洶湧的心情,是法扶的特展,
"在生命的轉彎處看見希望",透過6段故事7個人,看見生命的希望。
建築物外部的迴廊,串起的第三法庭與第四法庭與其他的空間,
迴廊上的拱心石在建築上有一定作用,但我卻覺得像是官員的高帽。
第四法庭是個"模擬法庭",電視上的法庭劇如果看得不過癮,
這裡也許可以讓你演得出神入化,場景都幫你配置完整了。
演戲之前別忘了好好的著裝一番,不著裝只好當被告一途,
有發現嗎,法袍的顏色,其實跟日治時代的法袍有點雷同。
今天我只好難為情的扮演起法官這個角色,正氣凜然之故,
期待法官槌落下之時,每個案情都能水落石出,正義永存。
緊鄰著模擬法庭的隔壁,是處親子閱讀室,空蕩蕩的氣氛,
小朋友在法院閱讀應該不敢造次才對,專注度絕對百分之百。
戶外的草皮上有著萬壽宮的遺構,萬壽宮供俸清朝皇帝牌位,
也就是象徵著皇帝的地位,日治時代與台灣縣學被作為法院之用,
也就是第一代的地方法院,遺構被放在第二代法院裡,合情合理。
遺構迄今都還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,真是吾皇萬歲萬萬歲,
戰火摧殘下,連法院自己都有準備防空洞避難了,何況百姓。
迴廊繼續走,就會來到博物館的文創商品部,有趣的法槌筆,
課堂上同學不認真的時候,槌槌桌子,請各位同學肅靜肅靜。
幾乎繞了博物館的大半圈了,原來拘留室就藏在無比深處,
每個被告插翅都難飛了,別想有逃脫的念頭,好好面對過錯。
拘留室隔壁,其實就是一開始所說的,法官進出走的東側門,
目前因古蹟維護暫不開放,但從一旁約略可看出圓柱的工藝之美,
如果可以一覽鏤空藻井式的圓頂就更完美了,期待修復完成之時。
重頭戲來囉,打從一進博物館就預約的貓道導覽粉墨登場了,
導覽員開始先從博物館的建築模型介紹起,有發現異樣嗎,
西側門口上方原本有座高聳的塔尖,已因安全因素被拆除。
導覽員打開管制貓道的出入口,連接貓道平台的木作樓梯,
空氣中隱約還有檜木的香氣,是博物館不世出的檜木作品。
從樓梯往外看見一個月眉型的通氣孔,造型特殊難得一見,
導覽員特別停下來介紹,司法博物館裡老虎窗的功能與造型。
來到了貓道平台,導覽員先讓我們以平視的角度觀看"天塔",
還記的天塔是什麼吧,逝去的高塔,也是利用反射玻璃的創作。
要進到貓道之前還有一小門要經過,說是小門一點也不過分,
大概僅有150公分的高度,這個神祕高度想必有其重要的理由。
進入小門後,才真正的進到了貓道平台,導覽員先不講貓道,
而是帶我們欣賞這顆炯炯有神的牛眼窗,通風與採光都靠它了。
而每天參觀貓道的人數受限,主要考量貓道平台的承載重量,
在物以稀為貴的道理之下,成為遊客可遇而不可求的神祕地點。
貓道的作用為何呢,我們知道在司法博物館裡是維修的走道,
在歌劇院則是燈光布幕工作人員安置的走道,監獄也有貓道喔,
在嘉義的監獄博物館裡的貓道,就是獄警監視犯人的高空走道。
而在整個馬薩式屋架與屋頂構造,隨著不同時期的修繕,
有著新舊並陳的現象,一個偉大建築需要前仆後繼的努力。
今天總算如願以償的完成了司法博物貓道的參觀,解了神秘之鎖,
也彷彿經歷了司法博物館在那個年代的風起雲湧,值得你來一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