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荷蘭人建城迄今已是台南建城400周年,沉甸甸的歷史,
全台應該沒有其他的縣市,比台南更有資格成立博物館了。
也因為如此,身為台南居民的我有時也會因此認為~
"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博物館",轉角就有一棟百年古蹟。
而博物館的前身是鄭成功文物館,延平郡王祠就在一旁,
儘管已從介紹鄭成功的生平,變成介紹府城的歷史脈絡,
但鄭成功的精神還是貫穿其中,府城有太多鄭成功的故事。
投下零錢買了一張票,這部台南的歷史列車準備啟航,
第一站是城市特展"百窗即景",把"窗"作為城市之眼。
巧妙的方排,拉開窗簾你看到的就是台灣第一座官方神社,
仔細品嘗,窗外正上演著城市的故事,流動著歷史的足跡。
透過展出,讓我們明白那些日常窗景裡的不日常歷史足跡,
黑白年代裡,窗外的風景猶如一幕幕的彩色畫面,別有滋味。
日治時代的窗外風景又是如何呢,尤其是日本統治的初期,
窗外上演的是一幕幕肅殺的氣氛,清領城牆也一段段的變化。
後段留下了一個不錯的註解,我們如何藉由"過去的窗",
去理解與認同不同世代與地域間的衝突,這是窗給我們的意義。
展出的最後是個視聽館,但被包裝成一列"流動的驛站",
本列車即將出發前往未來,窗外風景讓你得到新的視野嗎。
特展的第二站是"甜韻糖路",一條堪稱海上絲路的故事,
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糖,連接起日本、台灣與印尼的甜蜜滋味。
甜蜜滋味帶出了18世紀傳到日本平戶的阿蘭陀年菜圖,
也就是荷蘭的新年菜單,好豐盛,一點都不輸給華人新年。
甜蜜滋味後來也衍生出了甜蜜印尼,原來當今印尼的甜食,
跟當年這一條甜韻糖路息息相關,從街頭小吃到節慶珍饈。
第三站來到的南博館的微型特展,雖然是小小的展出空間,
新住民人口的成長,讓我們必須了解南洋各國的飲食風情。
第五站展出的是"自造台南",是整館最具規模的展出,
我們的歷史便是前人一步步前仆後繼地走出來,自造歷史。
台南城市的DNA你有想過是什麼嗎,這裡有個很棒的註解,
"城、街、地、水",台南便是由這四種意象揉合與構築而成。
接著就是一系列的台南考古課,新石器時代以降的文化演變,
上千年前這片土地已經不停湧動中,有著人與土地互動的足跡。
鏡頭拉近些,在荷蘭人建立熱蘭遮城前,這塊土地同樣忙碌,
住著四大平埔族,有空的話到官田遊客中心,有更深刻的介紹。
接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,福爾摩沙的美名也跟著不逕而走,
航海大國在台灣留下了不少足跡,台南更是荷蘭人的大本營。
後來鄭成功將荷蘭人趕出了台南,建立了明鄭三代的王朝,
台南時至今日仍有許多鄭氏王朝影響的深刻印記,太重要了。
從名勝古蹟、地名、甚至是小吃,無一不是鄭成功的威名所致,
但你知道嗎,鄭成功只在台灣生活一年多,雖短暫卻像煙花璀璨。
時間繼續流動,台灣縣知縣白鷺卿敬錄聖訓的清代吏治箴言匾,
寫的鏗鏘有力,寫的一針見血,用在當今政治抑是相當的中肯。
而清領時期在府城陸續興建的十四座城門,多數已走入歷史,
但無需太多感傷,這無非只是時代演化的過程,蛻變的痕跡。
台南西面有著大片的海洋,東面則是川流不息的河流穿梭,
日常活動與水資源密不可分的這群人稱為"川流人群",你我皆是。
川流人群演化出許多的風俗文化,王爺信仰便是重要的一環,
如今台南有大大小小的王爺廟,將百姓的情感緊緊地維繫著。
日治時期台南開始改正町名,也就是以"町"為行政區命名,
偶而你在台南還會聽到町的名字,日式官舍更是不計其數。
二次世界大戰戰火中的台南又是怎麼的模樣,砲彈無情,
只見塵煙四起哀號遍野,戰爭之下沒有贏家,珍惜當下和平。
日治時代還有一群有志之士,用生命捍衛著台灣人的權益,
而作家用文章傳達愛國情操,醫生除了醫人,也用熱血醫國。
而從這一刻起,我們台南的歷史由每個人自行來創造,
這是一場不停歇的馬拉松,你想好要如何書寫故事了嗎。
整體而言,台南市立博物館的規模雖不大,但卻精巧深邃,
沒有全台灣豐沛的故事,但卻有著全台南歷史的脈絡,值得一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