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形山公園因其山勢有如猛虎雄踞而得此名號,選在虎年的今天,
來一趟虎形山公園之旅再適合也不過了,今日我們猶如猛虎出匣。
公園的入口旁有棟歷史悠遠的建築物,紅瓦灰牆,引人注目,
這棟建築物是在民國40年成立的舊龍崎鄉公所,哇!已有80年囉。
而近年來則是被龍崎區農會,用來成立以竹炭為主題的故事館,
也就是將龍崎的竹炭產品,藉由展示與解說,讓大家更認識竹炭。
所以當你進到竹炭故事館,便會看見琳瑯滿目的竹炭相關產品,
據說竹炭有除臭的功效,除了衣服,甚至更多人是用在襪子的製作。
尤其當今的食品加工技術純熟,別說可以製作出竹炭色的麵條,
搭配台灣四季盛產的不同水果,彩虹色的麵條應該都不成問題。
故事館也身負些許的教育意義,竹炭的生成是有定義的,
竹炭的功效與功能亦不是五花八門,今天我們真是上了一課。
離開故事館,我們繼續往虎形山公園邁進,一旁有幅導覽圖,
說明著占地約8公頃的公園,日治時期可是以漆木為產業,近年來,
與社區合作打造成一座休憩型的公園,遊客不多,有點像是後花園。
所以今日與其說是爬山,應該用郊遊來形容也許更適合些,
雖然我們登山杖都拿出來了,但也無所謂,既來之則安之。
往前百餘公尺,就會看見公園裡氣勢最為雄偉的"望龍吊橋",
這座吊橋約莫有百餘公尺,橋下雖無大山大水,但也頗為壯觀。
經過了吊橋,會有一條筆直的階梯扶搖直上,導覽圖上說,
公園裡的高低差不過30餘公尺,也許這一段就是公園裡最艱辛的路。
來到了30餘公尺的高台,草木青蔥,是一處休憩運動的平台,
一旁倒有不少的運動輔助設施,許多老人家在這裡活動筋骨。
高台處另設有一座觀景涼亭,平台的一隅可以遠眺遠方景致,
有些人便在這裡一邊做外丹功,一邊望向遠方,吸收天地靈氣吧。
在這高台我們稍作休息後,我們從觀景涼亭旁的階梯路往下走,
附近其實有個公園的後門,來運動的人大概就是從後門輕易地到達。
接著我們順著階梯路緩步而下,繼續感受山林裡的微風徐徐,
而山林裡的鳥啼,又是何方神聖,是朱鸝嗎,還是灰喉山椒。
步道的底端是一處"泡茶休息區",已有點座無虛席的樣子,
懂生活的人看來可不少,遠離塵囂,在大自然裡快意生活。
過了泡茶休息區,有一分叉路直指兒童遊戲區和生態池,
我家小朋友可不想錯過這個令她興奮的地點,眼睛都瞪大了。
於是乎,我們從虎形山公園的環園步道中間,切進公園的核心,
如果不走外環步道,這一條步道算是捷徑吧,可省下些許力氣。
但幾經尋覓,看不見任何有關兒童遊戲的蛛絲馬跡,唯一較像的,
是這幾根拔地而起的立柱,但我覺得比較像是"空山祭"的殘跡吧。
所以我們把目標轉向生態池,園區裡多為生態豐富的自然林,
隨著四季的更迭,生態池裡也住著不同的嬌客,換上不同的衣賞。
耳際邊傳來頗有節奏感的蛙叫聲,是動物界的鼓手奏起樂章,
大家引領期盼著青蛙大師的風采,但似乎隱身在一片的綠草中。
昆蟲界的彈跳高手也現身了,牠縱身一起不知飛越幾座城牆,
但牠現在只想在綠林裡享受快樂時光,真是好大的一隻蚱蜢呀。
還有昆蟲界的神鵰俠侶也奪走我們不少的目光,雙雙對對,
紅色蜻蜓不停的在我們眼前飛舞,請原諒我們這些不速之客。
怪了,誰在生態池裡插上了好多炷的香,眼睛再放大一看,
這其實是種草本植物"香蒲",未免也太像是一炷炷點燃的香了。
從生態池其實可以順著走出園區,也就是一條省力的捷徑,
但我們決定折返走回原來的分岔路,你看看這段水溝的建材,
多麼的有特色,是錯落整齊的灰瓦片,是另類的生態工法嗎?
往回走還有一個重點,就是才能看見"思源橋"和"二號吊橋",
園區裡的景緻我們可不想放過任何一個,每個建設都有它存在的意義。
儘管二號吊橋不像望龍吊橋那般的雄偉,但佇立在茂密的山林裡,
也算是頗有詩意,哪位文人墨客看見此景,必能有一幅大作才對。
接近園區出口的步道已近似一片平坦,這一趟虎形山公園之旅,
走走停停,賞花賞草賞昆蟲界的巨作,既輕鬆又豐富有趣。
公園的出口並非來時的那個入口,而是相距約百來公尺的龍崎圖書館,
台南市雖是直轄市,但龍崎地屬偏鄉,圖書館可謂當地的精神食糧。
圖書館前的人行道貼著不少的地磚,有幾幅照片我特別關注,
透露著一種濃濃的在地風情,那曾經的老街,那曾經的人情世故。
當地人又是如何的在這片貧瘠的山裡,利用當地盛產的竹子,
製作出精美的竹製品,上帝關了一扇門,必定會再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的。
走回剛剛的公園入口時,你還會看見校門敞開的龍崎國小,
裡面的兒童遊樂設施小朋友進去玩了一下,彌補剛剛的失落感。
漫步回到了虎形山公園的起點,也就是竹炭故事館的前方,
鳳梨攤的老闆娘俐落的身手,沒幾秒鐘便將整顆的鳳梨去皮,
不知是被那俐落的刀工還是那飄逸的鳳梨香吸引,我們買了一顆。
竹炭故事館的左側,有個"崎聚文創市集",但營業時間未到,
只剩左右兩排籃子中的鳳梨歡迎我們,而且是自行投幣的良心鳳梨。
唯一開張營業的,大概就是這家頗具規模"龍崎采竹生活館",
來虎形山公園與竹炭生活館一遊時,是一個不錯的順遊景點。
采竹生活館的一旁,也就是剛剛在地磚看到的龍崎老街,
所以館內展示著不少有關龍崎的故事,像是一幕幕的電影劇照。
裡面陳列著當年龍崎的經濟命脈~竹編製品,老闆對我們說,
當年公路不發達的年代,竹製品可是順著溪流送到安平,真難想像。
除了竹製品,也有當地的農特產品,前方整簍的鳳梨便是他們家的,
而桌子上也有切好的鳳梨請遊客品嘗,老闆熱情地替我們解說龍崎故事。
走出生活館往右側一望,就是已有斑駁痕跡的龍崎老街,
少數幾間仍然傳遞著當年的故事,雜貨店可是老街的訊息中心。
生活館的老闆看我在老街上端倪許久,熱情的帶著我到這間房子,
他說這間老屋現在老街裡碩果僅純的竹製屋簷,其他的房子皆已改建,
我才恍然大悟,對耶,這一間最為與眾不同,竹子~是龍崎人的生活。
這一趟虎形山公園之行,看來獲得的不僅是一身的香汗淋漓,
還有那別有一番滋味的龍崎故事,逛逛老街,逛逛竹子與龍崎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