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墟,一個新奇的名字,一個搬來台南前未曾聽聞的名字,
來台南後陸續走訪了幾次的"善化牛墟",翻閱一下牛墟的歷史典故,
原來台南的鹽水小鎮裡,也有一處牛墟,今天便是來探訪其奧秘。
而在日治時代全台曾有八十幾處的牛墟,工業的巨輪漸漸地取代農業,
當今台灣僅存三處的牛墟,台南有善化與鹽水,另一個便是雲林的北港。
而每一處的牛墟各有一組神奇的密碼,也就是他們的營業時間,
鹽水是每旬的1.4.7日,善化是2.5.8日,北港則是3.6.9日。
當年牛墟是牛隻交易的地方,其鑑定的方法是摸齒、試步、考車、試黎,
現在用牛隻犁田的景觀幾乎已不復見,自然牛墟也就改變了其性質。
所以當今的牛墟其實有點像個臨時市集,當營業的時間一過,
人去樓空,街道又恢復成原本街道的模樣,完全看不出任何一點痕跡。
而這個臨時市集性的牛墟,可以挑選的東西可以說是包羅萬象,
標準配備就是有許多的蔬果攤與肉品攤,順道可以帶幾樣回家。
漸漸地你就發現有許多新鮮有趣的事物,菜市場鮮少出現盆栽,
這裡會有幾攤,甚至你還會見著小小樹苗,可以帶棵辣椒回家栽種。
另外牛墟也有點像是跳蚤市集的性質,琳瑯滿目的二收商品,
如果剛好有看到中意的商品,來這正是可以撿便宜的好機會。
說不定在這裡你還會無意間發現一些稀世珍寶,但除了機緣之外,
當然你還必須有一點點的識貨本領,否則珍寶也只是過眼雲煙而已。
說不定你還會發現一些幾乎要失傳的黑膠唱片,江湖上的黑膠奇人,
就是專門在黑黑髒髒的黑膠裡找尋寶貝,整理後價格立馬翻好幾倍。
農用機具也是在牛墟裡很常見到的攤家,新品或是二手品,
其實都有,畢竟牛墟是以農家生態起家,也必須保留一絲絲原味。
但農用機具一旁倒有好幾片的鐵製標示牌,有點熟悉的感覺,
該不會是從某一處的電線杆上掉下來吧,又是何人會將它買下。
有些攤家我其實也看不出來到底在販售著什麼,看不出一點端倪,
車上則掛著密密麻麻的塑膠袋,也許如姜太公釣魚,願者請上鉤。
這一攤我看的就有點血淋淋了,宰豬殺羊也許還見過,
現宰活鱉我就真的有點招架不住了,但攤家倒是一副輕鬆樣。
逛到了牛墟的中半段,你還會發現一間"五十三將軍廟",
是在紀念在清朝殉職的五十三位將軍,抗敵犧牲,後人便建廟紀念。
而廟前是一個偌大的廣場,也有別剛剛巷道式市集,但時間已過,
真的是人去樓空了,我相信這裡的攤家一定更具特色,下回再來囉。
而鹽水牛墟一旁便是鹽水國小,但其實周遭交通人車頗多,
並不是很好停車,於是乎我們把車子停到了鹽水國小的另一側。
但也因為有這個停車的機緣,我們有幸進到了鹽水國小,
適逢假日小朋友並沒有上課,我們便靜靜地欣賞鹽水國小。
而鹽水國小畢竟是有故事的國小,校園裡呈現不少歷史文化,
此幅古地圖便說明鹽水的重要性,學校的校徽還是一艘船呢。
而鹽水國小的歷史淵源,可以追朔到乾隆年間的奎壁社書院,
可見鹽水地區自古學風鼎盛,一脈薪火相傳至今日的鹽水國小。
但鹽水國小裡驚呼不僅是奎壁書院而已,居然還有個神社,
頓時還以為來到的日本,可見鹽水國小也有著濃濃的日本印記。
這座神社是建於日治時代(1940年),當時的校長是個日本人,
建造這座神社供學生參拜,當時也是全台建造神社的高峰期。
但台灣光復後,神社還一度改建成"大成殿",多麼大的改變呀,
直到2008年才又以神社的模樣修復,也就是現在看到的模樣。
好吧,儘管對於"天照大神"一點都不熟悉,但禮數可不能免,
而且參拜是有一定步驟的喔,我們對著坐落在小學裡的神社表達敬意。
來鹽水一遊,也許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鹽水武廟的蜂炮,
但也許你遵從神秘的1.4.7這組數字,你會體驗不一樣的鹽水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