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條友愛街,串起了台南美術館一、二館,也串起了屬於台南的許多記憶,
台南美術館一館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台南警察署,民國時代的台南市警察局,
台南美術館二館的前身更為豐富,清朝時是豪族吳汝祥的官邸宜秋山館,
日治時代成為台南神社,民國時代又相繼成為忠烈祠、體育館以及第11號公園。
不管歷史的如何推進,命運的幾經波折,如今這一塊基地,
已經幻化成具有台南特色的鳳凰花,既純粹又強烈的五角造型,
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,我常說台南最美麗的風景,
是新舊世代的融合,傳統中見點新穎,當代中又帶點懷舊。
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台南的新地標,IG美照是一波接著一波,
這也難怪,純白色多重幾何造型的藝術建築,哪個角度拍都撩人。
如果是個豔陽天那就更棒了,光與影就成了藝術延伸的一部分。
有時美術館外的藝術品也是很值得注目,只怕是佇立在大馬路旁,
路人不懂得欣賞她的丰采,尤其是她那簡約的造型。
但這兩片簡約的雕塑品可是雕塑大師楊英風的作品~分合隨緣,
大師的意境豈是兩片不銹鋼而已,而是蘊含著....
虛實盈虧、分裂再生、聚散分合的多重含意,寓意深遠。
交錯層疊的不銹鋼欄杆,倒成了美麗的圖案,有仙則靈吧。
而階梯的無障礙走道,也化做藝術殿堂美妙樂章的五線譜。
走近一點,還有一座藝術作品,兩位單車騎士的剪影,
後頭跟著成千的蝴蝶,好繽紛的意境,是夢想高飛的意思。
潔白的牆上灑落鳳凰花葉的影子,也是一種藝術的展現吧。
建築物的外面巡禮完畢,我該進館內瞧瞧了,
門口的"美。食光"海報很引我注目,月光灑落下,景不醉人人自醉。
大廳地上怎會有許的A4紙,原來是展區指引指標,
也是一種藝術的格式吧,至少我還是第一次瞧見。
來時正好一樓展區「超級-軌跡 當代媒體與生活的總和」調整的前夕,
暫無對外開放,我只好悻悻然得搭著電扶梯往二樓去,
簡潔俐落的大廳似有一團來賓,導覽員用心解說著。
二樓首先看到的是「封景.志異-臺南市美術館典藏主題展」,
是將藝術家創作視為一種當代的志異實踐,主題包含人間、神境與自然。
但我非藝術家,也非藝術評論人員,我只好以我粗淺的判斷,
留下我感興趣的照片,當然這些都是可以拍照的,我問過。
二樓還有個空間是「南薰藝韻-陳澄波、郭柏川、許武勇、沈哲哉專室」,
是南美館以關注前輩藝術家歷史貢獻為主旨所設立的專室,
實為難得,首檔就以這四位藝術家為先。
這裡大概可以讓妳停留許久,因為每一幅都是畫家對台灣藝術的展現,
是反映時代、寫照土地和表現自我的企圖,值得細細品嘗。
而這個區域則是模擬畫家沈哲哉的畫室,栩栩如生,引人入勝。
二樓最後還有個"兒童藝術中心",但小朋友上課中,我則在自我放逐中,
但看到官網上的介紹好像還挺有趣的,只能下次囉。
來到了三樓,首先看到的是「將藝術掛在心上:掛畫的生活美學」。
介紹文中有一段話:「空間」及置放於「空間」之中的事物所代表的,
可能是「權力」,或者是其他多層次的含意。所以政府機關裡的山水畫、
貴族廳堂的肖像畫以及老闆後方的風景畫,各有各的意涵啊~。
電影海報畫在懷舊的年代,可是很常見的街頭藝術品,
只是這快如飛梭的現代,不常見了,街頭藝術家也凋零了。
宮廟裡的壁畫也是很常見的藝術展現,高手往往在名間出手,
而藝術的價值往往又超過作品本身,忠孝節義故事是永世流傳的。
我離開展示空間,迎接我的是陽光灑落下鳳凰枝葉光影交織的畫面,
而光影下則是另一處開放空間的展示區,裏頭擺設著許多的書架。
陽光普照下,書架就像是一棵棵小樹,或是像飛翔的海鷗,
它們所乘載的是一件件的藝術作品,將書的價值往更高處推。
是一些世界上建築藝術的展現,是向南美館二館的共同設計者,
石昭永建築師及日本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致敬吧,諾大的藝術殿堂。
三樓還有個展區「渡-謝衡創作個展 」,樓下的團體此時又遇上了,
渡是一種有形與無形的轉換,是一種人跟神之間的溝通過程。
如果你住在台南或是常來台南,就會發現每逢假日常常鑼鼓喧天,
好不樂鬧,這是台南的一大人文特色,而作者的意念,
就是提出對台南宗教文化信仰的再思考,供參觀者一種新解讀。
離開美術之時,電扶梯緩緩的下降,我的視線卻一直留在上方,
盤根錯節的鋼架,交織出插翅都難飛出的複雜,
而五樓的"美。食光"餐廳在那,何時我才能邀月娘共餐啊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