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,一個猶如渡假村的遊客中心,
真是漂亮到一個不行,其實距離安平老街也不過10分鐘的車程,
來這裡換換心情,遠離塵囂,旅遊的心境也會有所的不同。
車子停好下了車,立刻可以感受到這一帶最重要的生態~黑面琵鷺,
台南的安南區跟七股區是每年冬天黑面琵鷺南返的重要棲息地,
所以台江遊客中心也用心呈現牠的面貌和意象,
這一個長條凳,你看的出來它是一個黑面琵鷺頭部的造型嗎?
進到遊客中心前,是一條長長的苦楝樹道路,
如果我淺薄的樹木知識和google的圖片沒有錯的話,
應該就是苦楝樹,在1月份時樹葉已經落得差不多,
樹上結著一串串的果實,帶著一點蕭索的美感。
頭上有文章,也別忽略了腳上的風景,
各種水鳥的爪印,鋪成了迎賓大道,走過必留下你我的足跡。
一旁立著一道告示牌,簡單的說明遊客中心的由來,
概略的說,就是一處結合生態保育和溼地景觀的鑽石級綠建築。
所謂鑽石級綠建築是因為遊客中心曾獲九項綠建築標章,
且是由國內第12屆傑出建築師郭英釗規劃設計,難怪那麼的與眾不同,
簡介中有一段形容建築群的話,形容的真是貼切:
宛如一群冬候鳥,靜瑟輕盈地佇立在廣大的魚塭中,
建築物與周遭景觀就是一幅毫無違和感的美麗圖案。
都還真正進到遊客中心就那麼精彩了,穿過這景觀橋,進來感受吧。
景觀橋後端的右側,是台江濕地學校,多麼有深度的地方。
不定期的會有一些特別活動與導覽,抓準時間,收穫更大。
左側是販賣部,空間不大,販售著許多專屬濕地的特色商品。
比較引起我注意的反而是這一罐罐的虱目魚罐頭,
一旁還有個電視播放著"家庭主婦變虱目魚女王"的專題報導,
相當的有故事性,所以我的印象特別深刻。
往前走接著看到的是台江國家公園的遊客中心,
但目前1F的常設展區因為"室內裝修許可"審核中,所以沒有開放。
我們繞到後門上到二樓,有"台江煙波"水墨畫的特展,
基於對於創作者的尊重,我只能遠遠的拍,
畫作的呈現,就是一隻隻水鳥的姿態與美麗的濕地。
參觀後下了樓,剛好看到整修中的遊客中心內部,
雖無緣參觀,但還是能驚鴻一瞥,算是不幸中的大幸。
出了門,對面就是當地居民的日常,魚塭...與大自然搏鬥的生活。
拐個彎看見了屬於遊客中心的水上人家,不知是否能借宿一宿。
我們回到了遊客中心的廣場裡,擺一個帥氣的POSE,
好襯托這潔白的渡假村風格的遊客中心。
建築物裡一塊塊灰灰的方格,遠看是一種建築風格,
近看還真的大吃一驚,是"蚵殼牆"耶,跟當地生活完全的契合了。
我們先穿過遊客中心,來到對面的河堤上,往前一看是台江內海耶,
是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取名的由來,真是有幸目睹。
而現在台江內海最為著名的活動,就是"坐船遊台江",
眼前就有一艘遊江船經過,船上的解說近的我都聽到了。
台江內海裡還發現了一個古時候的捕魚工具~扳罾(音同曾),
我想是趣味性與體驗性質居多,是明鄭時期傳入台灣的。
當日的天氣,就像電影情節裡正義與邪惡在空中對峙的樣子,
誰也不讓誰,下方的建築物也跟著助陣了起來。
時而晴時而陰雨對峙的結果,天空出現了一抹彩虹,
連遊客中心的志工們都雀躍了起來,真的難得一見吧。
其實不管天氣是晴是雨,那都是燈光變化的一部分,
還是吸引許多專業級的好攝者或是像我們專業級湊熱鬧的人來。
專業級湊熱鬧的姿勢當然就擺的隨興一點,標題叫白房子與小女孩。
這一張稍微有點靠近專業吧,有點歐洲花園城市風格的感覺。
當烏雲散去,白房子又更白了,跳脫到另一個層次了,
有注意這裡的房子都是以"高腳屋"的形式建造的嗎?
倒不像國外是為了防洪或防爬蟲類,而這裡的理由真令人感動,
是為了保留既有地景地貌,並使水路串聯魚塭及大圳,形成自然感潮水體。
藍天白雲,襯托著小橋與白房屋的倒影,真是一幅好風景,
難怪遊客的形容詞盡是Villa風、夢幻風的雪白水上高腳屋。
我們逛到了園區的後方,發現了在園區裡面有間公家機關~保七總隊,
不知是該說稱羨還是如何,在像渡假村的地方辦公,精神專注力要更大吧。
最後,我們在園區後方幫台江國家公園的招牌再拍張照片,
前後的招牌都極富特色,就像你來台江國家公園一樣,驚奇連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