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近幾年台南陸續成立了許多的博物館與美術館,底蘊十足的台南,

儼然就是個大型的博物館,前人篳路藍縷奮鬥的過程如今有了回報。

batch_IMG_5463.JPG

今天終於有機會來到新開幕的"博物館區",所謂新的,

是因為幾年前"淨水池區"已經率先開幕,我們訪了一回

只是當時這個標誌,研究了老半天才搞懂是"南水"的意思。

batch_IMG_5597.JPG

大門左側是南水的標誌,而大門的右側則是另一幅歡迎圖,

乍看還以為是國父孫中山先生,其實是"南水"的重要人物喔。

batch_IMG_5458.JPG

鏡頭先拉到幾年前去的淨水池區,有點像是中世紀的歐洲古堡

距離博物館區約莫1公里,其實不遠,不順道一遊實為可惜。

P1250638.JPG

但遺憾的是原本在淨水池裡有豐富的蝙蝠生態,現在因保育之故,

已經不開放參觀了,幾年前很有意境的吸血蝙蝠與中世紀古堡之行,

現在已成了絕響,想一睹蝙蝠生態的朋友不妨看看我之前的文章吧

【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-淨水池區】原國定古蹟台南水道

P1250560.JPG

鏡頭再拉回博物館區,整個水道園區已在2019年建置完成,

大門口內的"幸福,召喚"裝置藝術,正在熱情的呼喚我們。

batch_IMG_5595.JPG

拐個彎,迎接我們的是兩行排列整齊的南洋椰子樹,

名為巴爾頓大道,巴爾頓便是有"台灣自來水之父"的美稱

batch_IMG_5464.JPG

而在4月來訪時還會看見盛開的花旗木,一場繽紛的桃紅風暴,

花朵隨著花旗木的枝幹向外飛竄,花枝招展也許就是這種風貌。

batch_IMG_5466.JPG

往後走些有一處密林區,樹林裡有個淨水池的縮小模型,

四射的水道各由一個落水管承接,模擬的唯妙唯肖,實為有趣。

batch_IMG_5470.JPG

喔,這個又是什麼,小朋友仰著頭搖著金屬棒晃啊晃的,

這是另一個園區裡的裝置藝術,名為"虹樹林",有點夢幻感。

batch_IMG_5591.JPG

坐在對面的"拉米"(森林裡的水道工程師),早已習慣這片森林

穩如泰山,前面儘管有亂竄的小朋友,好似一點也不以為意。

batch_IMG_5473.JPG

拉米,是園區裡藝術沙坑的守護者,姿態栩栩如生,

像是童話故事裡走出來的主角,也像是小朋友的守護者。

batch_IMG_5559.JPG

椰林大道的盡頭便是園區裡的博物館區,曾經的歷史建築,

如今風華再現,就星羅棋布的座落在這個偌大的土地上。

batch_IMG_5471.JPG

如果怕一時征服不了這片博物館,不妨考慮搭乘遊園車,

也許可以以另一種視角來欣賞花園的綺麗,水道的痕跡。

batch_IMG_5474.JPG

也許你對整個花園水道博物館的範疇還有一點發散,有張map,

一進門的橘色區是花園區,下方的綠色區是密林區,藍色的便是博物館區。

batch_IMG_5552.JPG

通過這個具有表徵保護水道設施的碉堡,我們進到了博物館區,

可見當年水道是多麼重要的民生設施,除了出入口,還有射擊口。

batch_IMG_5475.JPG

緊接著的是一處螞蟻築巢的裝置藝術,幾年在漁光島藝術節

有見著相似的作品,也許螞蟻的某種能量,是我們難望其項背的。

batch_IMG_5562.JPG

後方的圓環取名為"彌四朗圓環",還記得彌四郎是誰嗎,

大門口那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畫,他被尊稱為"台南水道工程師"。

batch_IMG_5564.JPG

而在圓環旁則立有濱野彌四朗的碑座,其眼神凝視著整個園區,

他是日本千葉縣人,1896年隨著老師巴爾頓來台灣擔任土木部技師,

除了台南,在台北/台中/高雄等地方的都市水道計畫,也曾留下身影。

batch_IMG_5480.JPG

我們帶著尊敬之心從彌四郎碑座的身旁而過,繼續往後方走,

便會見著一棟黑瓦紅磚的建築,這裡是過去的"快濾桶室"。

batch_IMG_5568.JPG

一進門分為左右兩個參觀方向,但最醒目的是從天花板降下的看板,

分別記錄著威廉巴爾頓/濱野彌四郎/八田與一這三位台南水道名人。

batch_IMG_5484.JPG

先從左側參觀起,內部擺設整齊,是過去水道的事務室,

目前則是擺設著許多當年的文件,有濃濃日式官署的味道。

batch_IMG_5571.JPG

另外也擺設著許多當年水質檢驗的相關器具,如今坐落在木櫃中

猶如對待藝術品的規格,當年攸關民生的器具確實值得用心呵護。

batch_IMG_5490.JPG

尤其有些設施可稱上是骨董級的器具,也顯露其歲月痕跡,

文氏水表指示器,在1936年就曾在山上水源地發揮其功效。

batch_IMG_5485.JPG

而這個檢驗室的杯瓶,請原諒我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,

怎麼好像某個洋酒的廣告造型,這裡該不會就是他的靈感吧。

batch_IMG_5489.JPG

但總而言之,除了前端的文件區,越往後方參觀,

有點像是來到科學家的實驗室一般,大大小小的器具琳瑯滿目。

batch_IMG_5491.JPG

而參觀方向的右方,便是有種數大便是美的快濾桶室

14座快濾桶搭配木作桁架屋頂,這般美圖你大概在網路上看過。

batch_IMG_5574.JPG

快濾桶的功能便是當原水從溪水中抽取沉澱,加入化學藥物後,

便送到這裡來進行過濾,這14座快濾桶可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。

batch_IMG_5572.JPG

如果你還是有點模模糊糊的,幸運的話便會遇見專業的解說人員,

我們在家輕輕鬆鬆地扭動水龍頭,殊不知得經過千百道的程序呀。

batch_IMG_5503.JPG

離開快濾桶室緊接著迎接我們的是"送出唧筒室",具特色的建築外觀

RC梁柱節點的設計與內側的磚牆,十足給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batch_IMG_5548.JPG

而這座1922年級啟用的送出唧筒室,迄今已傲立近百年了,

不知是後人的維護功力,抑或當年建築的巧思,歲月似無留下痕跡。

batch_IMG_5512.JPG

而引起我注意的是建築物上方的天車,在那遙遠的年代,

也許還是傳統人力當道,水道裡的工程師便使用最有效率的設備。

batch_IMG_5510.JPG

儘管所有的設備已是百年前的骨董,也許塵封地底下許久

但現在地板下倒開了一扇透明窗,讓我們遙想當年辛勤的作業人員。

batch_IMG_5509.JPG

在送出唧筒室一旁的是"唧筒井"與"煙囪基座",規模不大

但同樣在淨水的過程中,扮演著小螺絲釘般缺一不可的角色。

batch_IMG_5515.JPG

而唧筒井建築物裡現在已搖身一變成文青的茶坊,逛累了嗎,

在此歇歇腳步吧,徜徉在綠蔭環抱,古蹟相隨的悠然環境裡。

batch_IMG_5514.JPG

而煙囪基座又是何用途,我不太明瞭,但煙囪的規模,

大概連聖誕老人的雪橇都停的下吧,也太巨大了吧。

batch_IMG_5518.JPG

繞過了送出唧筒室,有一塊空地種了不少多樣化的仙人掌,

充斥了南台灣的熱情,這是過去的"慢濾池",如今徹底改頭換面了。

batch_IMG_5528.JPG

走著走著,在園區的中央,發現了個引人好奇的裝置藝術,

名為"彩色泡泡",小朋友乘著泡泡,隨風飛向歷史的痕跡裡。

batch_IMG_5534.JPG

最後在園區裡還有一棟"快濾池室",是1952年才增設的設施,

而建築物本身是地下與地面各一層,黑瓦灰牆,有獨特的建築風味。

batch_IMG_5537.JPG

而其扮演的角色在這裡有個縮小版的模型,詳加解說,

以砂礫礦石等濾材,快速的對原水過濾,如同野溪的過濾功能吧。

batch_IMG_5542.JPG

也透過現今的科技,可以模擬用觀測鏡觀看地下管道裡的水質,

汙水管,清水管與沖洗水管看的一目了然,都快成水道工程師了。

batch_IMG_5545.JPG

好吧,就藉由我們的雙手扭動這台南水道的巨輪吧

在巨輪的啟動下,才有當年台南的蓬勃發展,可說是居功厥偉呀。

batch_IMG_5539.JPG

一趟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之旅,收穫還真的是滿載而歸,

博物館區及淨水池區有不同建築風貌,也有相同的歷史使命,

在台南府城進步的年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值得你親臨感受。

arrow
arrow

    史達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